八仙週年 傷者分享:往前走,總會抵達終點
2016-07-09
那一夜,整條通往遊樂園的道路上,被無數救護車塞滿了道路。一年後,你還願意持續關注這個台灣史上最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嗎?我們真的有從事件中學習到什麼嗎?聯合報舉辦「八仙事件週年論壇」,邀請傷者及陽光基金會分享過去一年的心路歷程,以及未來可以如何應變。藝人Selina也現身,分享自身復健經歷,鼓勵在場所有傷者。
「我覺得這些表面很驚嚇的皮膚,竟然就是這些傷者每天都在看的部份。」當八仙結痂週記記者朱麗禎貼身採訪時,體會如果在報導中只是不斷揭露傷者的傷疤,看報導的人也只會聚焦在外在的傷痕。但當我們每天賦予關心,以平常心看待傷者的疤痕,才能更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,而不只是記者與傷者的互動。
「那一天之後,我改變了什麼、我感受了什麼?哪些被改變了、哪些沒有被改變?」八仙事件傷者簡苑玲客觀回顧過去這一年的歷程。因為碩士班同學邀約,讓她滿心期待前往八仙樂園,卻沒有想到,戲水的八字形泳圈,成了躺著傷者的擔架。
簡苑玲在意外發生後,跟路人借電話打給媽媽,媽媽還以為是詐騙集團,殊不知女兒發生了意外。簡苑玲中途一度很迷惘:「感覺傷者好像被塑造成要很樂觀的形象,但我的本質其實沒有改變,我還是我,只是遇到了一些挫折。不一樣的,是我從這些挫折中得到了成長。」
劉嘉舜則在意外發生當下,儘管手部已經燒傷,還是決定回去找朋友。嘉舜在加護病房時,甚至連呼吸都要從頭學習,覺得自己彷彿重生了一次:「我們只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,總有一天會走到終點!」
受傷後,劉嘉舜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遙遠,他還會準備一本筆記本,只要有人問他身上穿的是甚麼,嘉舜就會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;若對方想鼓勵他,他就把筆記本給對方,寫下鼓勵的話,並互相擁抱:「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。不能因為故事是悲傷的,就把自己困住了。」
傷者的母親也來到現場分享。顏香枝在意外當時接到電話,得知兒子祺育出了意外,他緊張抵達現場,發現別人的傷勢似乎比兒子還嚴重,毅然把救護車先讓給別人。但等了兩小時之後,她發現,若不再求救、請人幫忙抬躺在八字形泳圈上的兒子,恐怕就要來不及了…。
在醫治過程中,祺育的燒燙傷面積高達85%,儘管其他人認為不樂觀,顏香枝並不這麼想;一天兩次到加護病房探視,總是用正面積極鼓勵的話,幫兒子加油打氣。祺育也很爭氣的,沒有在媽媽面前掉下一滴淚。
治療過程對於傷者跟家屬,都是相當難熬的過程。深度的陪伴與鼓勵,能讓傷者有更正向的動力繼續往前邁進。而重建之路,除了傷者的後續治療與陪伴、公共安全的認知及災害的應變,我們每個人都該主動了解。
記者張勝昌、林雨潔、張嘉芸、沈信甫/台北報導
投票總人數:位
投票總人數:位